综合|沪媒:中国田径在东京奥运赛场带给我们的震撼 绝不是偶然

来源:比特直播网

这样一届奥运会,成就了这群史上最自信的中国田径人。而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造就了中国田径最好的时代。

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中国健儿带来的与其说是惊喜,更可以说是震撼。

苏炳添破亚洲纪录地跑出9秒83,中国人终于站上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跑道;32岁老将巩立姣投出20米58,夺中国田径“田赛历史首金”;王春雨女子800米第五,让中国女子中长跑时隔20多年重新杀回世界第一集团;朱亚明勇夺银牌,刷新了中国队在三级跳远项目的奥运会最好名次;6日晚上将进行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中国速度再创奇迹。

让人震撼的不仅是中国田径选手创造的一个个新的历史,更是那种纵然强敌环伺,却自信依然的大赛气质。中国田径通过这届奥运会正式向世界宣告:我们不惧怕任何对手。而无论是曾经的“马家军时代”,还是“刘翔时代”,这样的“集体自信”前所未有,中国田径,到底发生了什么?

东京,这个仅次于北京的舞台

往最浅的一层来说,东京奥运会,的确给中国田径创造了仅次于北京奥运会一般的天时和地利。

面对大赛,田径运动员最怕的就是折腾。奥运会一名运动员“多赛多枪”是常态,比赛时间上下午都有,如何调配体力,调动好状态是要点,更是难点。

尤其在经历疫情之后,所有选手几乎都没有大赛感觉。那客观条件,就变得尤为重要。中国到日本,交通快速,避免了舟车劳顿,加上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差,这些都让中国田径选手们实现了无缝衔接,快速适应比赛环境。没有多余的消耗,便等于占得先机。苏炳添在赛后就直言,“赛场的感觉太好,以后可能再也跑不到这个成绩了!”

看看美国军此次在游泳、田径等传统强项上发挥失常,除了客观竞技实力和对手有一个此消彼长之外,10多个小时时差,各种多余的消耗,恐怕也是因素之一。

状态是自信源泉的一部分,中国田径要感谢日本这个“邻居”搭了个好舞台。

更强的实力和内心,怎么来的?

提到杨耀祖这个名字,资深田径迷想必不会陌生,他是中国第一位听到奥运会短跑项目第二声枪响的男子运动员。早在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年仅21岁的杨耀祖就以20秒58的成绩夺得男子200米项目的铜牌。但直到职业生涯结束,他在国际大赛的最好成绩,永远定格在了雅典奥运会上,以20秒69的成绩跻身复赛这一历史时刻。

他的恩师,前中国短跑队主教练刘侠至今还记得,在2003年的巴黎世锦赛上,杨耀祖跑出21秒开外的失常成绩无缘复赛后说的那句话,“脑中一片空白,整个人懵了,不知道该怎么比。”

当年和刘翔一同被看作中国田径“未来之星”的杨耀祖,其实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田径的真实写照——国内赛场一条龙,国际赛场一条虫。一到大赛就犯怵,关键时刻掉链子。个别项目,不是没有争金夺银的水平,而是毫无争金夺银的状态和心气。

紧张和恐惧感怎么来的,是源于对于未知的一种固有判断——就好比百米赛道上一度存在很久“黄种人无法破十论”,不知道田径发达国家怎么训练的,所以把短板归结于先天不足;从来没战胜过世界一流高手,所以每每大赛未战先怯。

图说:日本网友称苏炳添是亚洲的骄傲。

反观这次的东京奥运会,苏炳添、巩立姣、王春雨、朱亚明等名将,都是用创造个人历史最好成绩的方式,实现了突破。巩立姣在明明已经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最后一投完成对自己的超越;王春雨因为没能登上领奖台而泪流不止,她称自己“连领奖服都准备好了!”……

这种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和越是大赛越来劲的竞技状态,一扫外界过去几十年来对中国田径的刻板印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那被提了无数次的“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确实当居首功。

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走出去”的战略体现在两方面:走出去练,和走出去赛。和世界一流的高手一起练,一起赛,师从一样的教练,这让过去中国田径运动员印象里无法超越的“神”,变成了人。既然都是人,何惧之有。到了大赛,谁怕谁都还不一定。

“请进来”,则是聘请国际优秀高水平外籍教练员及其团队到中国来传授经验并带队训练,不断加强对先进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学习、融合。拿两位短跑外教,兰迪和雷诺来说,都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练”,他俩的整体训练思路是: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据此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进而恶补短板,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同时,在科研保障和训练设备等方面加大引进力度,也最大可能降低了运动员的受伤风险。

而优秀外教除了实现了“洋为中用”,一定程度上还担当了让运动员们破除心魔的“心理大师”。王春雨在赛后就感慨,“兰迪觉得我可以战胜任何人,而我也完全信任他。”

现阶段,外教也确实适合担当这样一个角色,同样一句“你可以战胜任何人”,从中国教练口中说出来或许更像是鼓励,而外教说出来,更像是一种实力上的客观判断,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

捅破窗户纸,从而建立“集体自信”,是中国田径这十年多来改革的终极目的。目前看来,我们做到了。

最好的中国,造就最好的“田径时代”

中国田径战略上的成功,说到底还是外因,所有提升依旧基于一个大前提:运动员主观上的求战、求胜欲望,到底有多强。

而这,也是当下中国田径最让人雀跃的一点——除了我们在赛场上看到的中国健儿,那些没能取得奥运资格的选手们,所有年轻小将们,也是干劲十足。除了为国争光,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原动力外,还在于所有名将取得的成就,都在告诉所有的中国田径人:付出多少,就能收获多少。

中国田坛传奇人物、三级跳远名宿邹振先就坦言,“太羡慕现在这一代田径人。不但训练保障条件好,受关注程度也是历史最高。”另一位中国田径名宿也持同样观点,“现在只要成绩过硬,就会有很多出国比赛的机会,很多商业代言机会,运动员们的冲劲很足。而在过去,中国田坛也只有刘翔有过这样的待遇。”

平心而论,这也是支撑早已荣誉等身的苏炳添,在而立之年遭遇伤病时,也依然斗志满满,努力寻求回归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这样一届奥运会,成就了这群史上最自信的中国田径人。而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造就了中国田径最好的时代。

相关阅读:

NBA|姚明320万白花了,中国男篮输掉55分不忘玩手机,认识差距也没用

NBA|克拉克斯顿:76的2K评分太低了,但我会继续努力!

推荐阅读

实时热点

热门标签

热门赛事

更多